行業資訊
又到了美股財報季,美國科技巨頭們紛紛發布去年第四季度的財報。歲末是每年的的購物旺季,也是科技巨頭每年賺得最盆豐缽滿的季節。以消費電子巨頭蘋果為例,第四季度的營收通常都比第二季度(年度淡季)高出 80% 以上。然而,今年這個財報季的情況卻略微有所不同。不出意外的話,科技巨頭們會紛紛喜迎巨額虧損。請注意,喜迎并沒有反義的雙引號,因為這些跨國巨頭們是心甘情愿、甘之如飴地公布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天價虧損。
先來看看今日公布業績的微軟和高通財報。微軟當季實現營收 289.18 億美元,同比增長 12%;高通當季實現營收 61%,同比增長 1%。但盈利卻是另一番景象,微軟當季凈虧損 63.02 億美元,上年同期凈利潤 62.67 億美元;高通當季凈虧損 60 億美元,上年同期凈利潤 7 美元。這是怎么回事?要知道上一次微軟巨虧幾十億美元,還是在 2015 年。那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新任 CEO 納德拉痛下狠心,沖銷了總計 75 億美元與諾基亞硬件與服務部門相關的資產,徹底否定了前任鮑爾默離任之前的這筆交易。
納德拉剛剛笑容滿面地發布了自己的新書《擁抱變革》(Hit Refresh,我覺得翻譯成F5也是挺貼切的),志得意滿地講述自己是如何在短短三年之間帶領巨頭微軟實現轉型,重塑企業文化的。面臨這樣的巨額虧損,納德拉還笑得出來嗎?當然,因為微軟的業績依然穩健增長,納德拉最為看重的云服務當季營收增長 15%。出現巨額虧損并不是因為像樂視那樣出現業務雪崩(樂視網去年第四季度巨虧100億人民幣,或許也是國內上市公司之最了),而是因為一筆高達 138 億美元的一次性稅務支出,而且這筆錢微軟是喜笑顏開地繳納。
如果沒有這筆支出,當季微軟實現盈利 75 億美元,同比增長 20%。而高通當季凈虧損也是因為一筆 60 億美元的稅務支出。好了,不賣關子。根據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去年年底通過的稅務改革,美國公司只要支付 15.5% 的稅金,就可以把囤積在海外的巨額現金轉移回美國,非流動資產的稅率為 8%。由于此前的匯回稅率高達 35%,業務遍及全球的跨國科技巨頭們也不想做冤大頭,導致海外的現金越積越多。
這些跨國巨頭的海外現金到底有多龐大?還沒公布財報的蘋果,去年第三季度末擁有接近 2500 億美元的海外現金,占其總現金頭寸的 96%;微軟在海外擁有 1385 億美元現金,占其總現金頭寸的 95%。其他科技巨頭之中,谷歌在海外擁有 605 億美元現金,思科 675 億美元,甲骨文 583 億美元,高通 294 億美元,英特爾 100 億美元。
雖然科技公司在 2016 年總統大選中堅定地站在民主黨和希拉里一側,部分科技大佬甚至與特朗普大打口水戰,但真當稅改惠及自身利益的時候,他們在第一時間作出了最有利的決定——響應共和黨政府號召,全然不顧此前盟友民主黨的堅決反對,光榮履行企業的納稅義務,一次性交幾十甚至幾百億美元的稅金,把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美元的海外現金轉移回美國本土。這動作,比香港記者都快。
嘴上說不要,身體很誠實。蘋果早已宣布計劃支付 380 億美元的天價稅金,把高達 2500 億美元的海外現金轉移回美國。如果不出意外的話,即將公布的蘋果和谷歌財報也會掛起前所未見的大紅燈籠,希望只看標題的讀者不要對巨額虧損感到意外。值得一提的是,蘋果除了匯回海外資金之外,還計劃在未來五年在美國本土投資 300 億美元,創造兩萬個就業崗位,設置 50 億美元基金積極扶持美國供貨商,為美國經濟帶來 3500 億美元的貢獻。畢竟是全球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啊,出手不是一般的豪邁。蘋果即將公布去年第四季度財報(蘋果2018財年第一財季),當季營收有望超過此前 840 億美元的預期,創下自己的又一個營收新高。
Twitter 治國的總統特朗普發有三好(第四聲):邀功、嘴仗、喊口號。就在蘋果宣布納稅匯回海外資金、投資美國本土之后,特朗普志得意滿地隨即在 Twitter 轉發相關新聞,“我說過,我的政策會讓蘋果這樣的公司把巨額資金帶回美國。很高興看到蘋果在減稅成果下積極跟進。這是美國工人和美利堅的巨大勝利!”
在這篇新聞報道中,庫克張開雙手,目光睿智,帶有一絲自信的微笑。在被特朗普轉發之后,顯得尤其主旋律。因為特朗普執意驅逐非法移民的問題,身處深藍色加州的硅谷科技公司紛紛直接或間接批評共和黨政府,沒想到現在卻成了特朗普的政績工程背景。這大概是庫克最不想看到的自己形象。
據高盛預計,美國公司在海外的資金高達 3.1 萬億美元。如果這些公司把握住稅改時機,把海外資金匯回美國本土的話,將給美國政府帶來至少 2300 億美元的稅收(現金和非流動資產的稅率不同)。雖然奧巴馬是科技公司的堅定盟友,但他們之間的良好關系顯然不足以推動科技公司去繳納高額稅金,解決海外資金問題。
話題再說回來,科技公司把海外巨額資金匯回美國怎么用呢?最直接的幾條途徑包括:大舉投資、巨額收購、回購股票、發放股息。蘋果此前宣布匯款回國的時候,就同時宣布了在美國本土進行投資和創造就業的計劃。在收購方面一直吝嗇的蘋果,在真正手握兩千多億美元現金的時候,是否會真正進行一次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收購?
另一方面,這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在美國本土發債融資的意愿。由于大多數現金都在海外,這些土豪之前在美國用錢的時候,也會需要發行債券,大地主家也沒有余糧。舉例來說,微軟為了收購 Linkedin 就發行了197.5 億美元的債券,蘋果也在 2017 年發債融資了 70 億美元。
巨額虧損通常是上市公司最不愿看到的一幕,但這一次,美國跨國公司卻是笑著納稅,喜迎巨虧。他們最反感的特朗普和共和黨政府,卻給他們帶來了最實際的收益和最直接的動力,促使他們在美國本土進行投資和創造就業。不過,我猜他們是不會感謝(共和)黨和(特朗普)政府的,因為這政治不正確。